有朋友向师兄吐槽:“有一个亲戚,都四十多岁了,还没有结婚,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。”
我反问朋友:“为什么女人就一定要结婚呢?不结婚也可以过得很好呀!”
我认为,结婚的理由只有一个,那就是结婚后可以过得更好。如果结婚反倒让生活过得更差,那结婚的意义何在呢?
朋友反驳:“如果不结婚那就是不孝,没有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,愧对父母。”
后来,我们还讨论了生男生女的问题。
同事说:“有个女儿晚年会比较幸福。”
但随即又说:“虽说女儿很好,但还是得有个儿子,不然老了没有保障。最好是儿女双全,如果只能生一个,那还是得生个儿子!”
结婚or不结婚,是一个人的选择。
有些人觉得结婚好,生活里可以有一个伴。有些人觉得不结婚也挺好,一个人活着,不用在意另一个人的感受,想去哪里就去哪里,无聊的时候有手机陪伴。
需要说明的是,这两种想法都没错,师兄尊重每一种想法。
但是,师兄有个建议:如果你不打算结婚,或者不打算生育,想做个丁克,那么建议你不要回县城工作,或者说不要报考县乡岗。
县城是一个非常保守的社会,只要你没有结婚,别人就会觉得你还没有变成熟,甚至认为你的生活是不完整的。
但其实,这是一种偏见。一个人成不成熟,不是看他有没有结婚。而是看他对生活、生命意义的思考,对人生方向的把握,对个人行为的负责。
师兄观察到,县城里过了30岁还不结婚的人,会被别人蛐蛐。
如果到了35岁还不结婚,那她的名字一定会被很多人记住,成为保守式家长嘴里的教育反例。
十年前,县乡体制内的剩男剩女并不多。但如今,随着自由意识的觉醒,一部分年轻人会思考:从来如此,便对吗?
尤其是大龄女同志,县城里特别多。
我之前工作的单位,适龄男生本就不多,而且要么有女朋友,要么已经结婚了。但是,适龄女生有好几个,而且几乎都没有对象。
县乡体制里,本来就男性就相对少一点,再加上一些女性朋友对另一半的要求通常是有一份所谓的“正式工作”,所以产生了结构性矛盾。
体制里剩女多一些,体制外剩男多一些,但是这两个群体无法兼容。
其实吧,师兄很理解这种想法,甚至师兄也觉得“宁愿单着,也绝应该不凑合”这种想法是对的。
宁缺毋滥,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就再等等,或许爱情的列车正在缓缓驶来。
此外,晚点结婚,无非是受到一点非议,忍一忍也就过去了。但是,找错了另一半,那可就难受了。价值观念的不同+家庭生活的不和谐,最后可能把婚姻弄得一地鸡毛。
师兄想起赵雷的那首《三十岁的女人》:
你说工作中 忙的太久 不觉间已三十个年头
挑剔着 轮换着 你再三选择